在起電機作用時,尤其是當電從試探電極流出時,放射出一種特殊的氣味,范·馬呂姆(Van Marum)觀察到這一現象。1839年,舍恩拜因(Schonbein)在形成藍色煙霧所伴隨的放電中,后來在電解水提供的氧中,數次聞到這種氣味。這位化學家的活躍的和充足的幻想把這種氣味與類似氣體的實物聯系起來,因為只有那種實物才能影響嗅覺。這是十分容易得到的,因為浸入散發氣味物質中的金或鉑迅速地變成負極,而銀和其他金屬迅速被它氧化,從而揭示出在加熱時再次消失的化學性質。同樣自然的是,舍恩拜因認為這種與氧結合的實物是化合物;他稱它為臭氧。在空氣中緩慢燃燒磷產生相同特性的氣味,這一觀察導致離解臭氧的化學實驗,從而激起了許多爭論。在1845年,德拉里弗(De la Rive)證明,臭氧是氧的同素異性體形式,馬里尼亞克(Marignac)猜想到這一點。這個例子清楚地表明,在發明的過程中幻想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另外它把感覺與在不同條件下獲得的經驗(記憶)比較并使前者適應后者。對臭氧問題的比較細心的研究進而揭示出,同一事情在不同的頭腦中的反映是多么不同,不同理智傾向的個人參與處理一個問題是多么重要和有益這里有觸動個人好奇心的偶然觀察如何能夠開辟探究的新小徑的典型例子。